日志样式

福建企业网站建设500元全包(传播时空跨度是什么)传播的时空偏向理论,

作者:王晶(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来源:《青年记者》2023年第18期

导 读在人工智能时代,作为信息产品两大要素的“时间”和“空间”之间仍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推动的辩证关系在19世纪的欧洲,交通技术和传播媒介技术尚未发达到让人满意的程度人们借助交通工具的改进,使商业交往空间有了巨大扩张,但是当时传播技术难以保证人们有效获取政治、军事、商业信息,经常出现传播过程不稳定、时间滞后、信息消失或造假等情况,人们在深感不便的同时也产生了缩短时间的强烈需求。

对于马克思“用时间消灭空间”这句话的理解,需要联系19世纪交通和信息技术变革、人类商业交往背景及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中的相关论述进行综合阐释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中,“用时间消灭空间”中的“时间”和“空间”是信息产品具有价值的两大要素,离开了“时间”或“空间”,信息产品就会失去价值或者无法存在。

因此,“时间”与“空间”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推动的辩证关系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借助网络技术实现了“用时间消灭空间”,当传播时间在技术上已不再是困扰人类的问题时,人类又产生了新的需求,渴望通过最新技术看到更多的现场空间景象,于是出现了“空间新闻”的概念。

在人工智能时代,“时间”和“空间”仍是信息产品的两大要素,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推动的辩证关系“用时间消灭空间”中“时间”与“空间”的辩证关系“用时间消灭空间”是马克思在19世纪欧洲物质和信息交换频繁而媒介技术尚未发达到让人满意的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

从17世纪到19世纪,工业革命打破了地域与民族的限制,“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1]借助广泛商业贸易而逐渐形成的世界市场,催生了社会化大生产方式下的时空矛盾:资本增值的本性要求摧毁交往的地方限制,扩大市场范围,然而关于商品信息的传播,却受到越来越遥远的空间条件的制约。

“用时间消灭空间”的实现,需要一个基本条件,即物质交换条件的创新这里的“交换”,既包括物质条件——铁路、蒸汽轮船的发明与应用,也包括书信、报刊及电报的信息传递在物质和信息交换频繁的商品社会,这些现代交换手段适应了资本扩张的本性,缩短了交通运输的时间,缩小了市场间的空间距离,提高了交换的效率,使整个世界流动起来。

马克思就此写道:“生产越是以交换价值为基础,因而越是以交换为基础,交换的物质条件——交通运输工具——对生产来说就越是重要资本按其本性来说,力求超越一切空间界限因此,创造交换的物质条件——交通运输工具——对资本来说是极其必要的:用时间去消灭空间。

”[2]19世纪欧洲最先进的交通工具和交往媒介是铁路、蒸汽轮船、书信、电报及报刊这些交通工具和交往媒介尤其是电报的发明和应用,与以往相比,传递速度大大加快,时间也大大减短,但是仍无法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在空间急剧扩大而传播技术又无法实现瞬时传播的情况下,人们产生了“用时间消灭空间”的强烈愿望和需求。

因此,“用时间消灭空间”有一个重要的逻辑起点,即19世纪商业空间的扩张“资本越发展,从而资本借以流通的市场,构成资本流通空间道路的市场越扩大,资本同时也就越是力求在空间上更加扩大市场,力求用时间去更多地消灭空间。

”[3]只有当人类交往空间扩张到使人类深感信息传播和反馈极为不便、甚至严重影响到藉以生存的经济或安全保障时,才会产生消除空间距离影响、缩短时间的强烈需求当人类还局限在一个狭小的地理空间中,还处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农耕社会时,没有太大的动力也没有技术条件去考虑缩短时间的问题。

“空间新闻”的兴起及其历史必然当历史的车轮从19世纪转向21世纪,媒介技术、新闻生产环境、受众需求等都发生了重大转变20世纪以来以互联网为中心的信息革命,迅速把世界推进到全球化的新时代因为互联网,世界已然成为地球村。

在某个国家和某个地区发生的新闻,可以在转瞬间成为全球网络热点在19世纪深刻困扰人类的信息传播空间增大导致的传播速度问题,在技术上已完全不是难题这是一个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信息社会极为相似的时代,它的最大特征就是高速度化,即高速运转的时间正在更大程度上消灭着人类交往的空间。

以往需要十分钟、十小时、十天完成的商品交易,通过网络几分钟甚或几小时便可完成;以往需要一天或几天才能获知的新闻,可以即时出现在网络中,现场直播的新闻越来越多,求效率重时效的新闻竞争越来越激烈;交通更加快捷高效,信息实现即时传递,世界交往不再局限于狭小的地理空间,这一切都带来人类传播行为以及时空的变化,并产生新的时空观念。

2015年,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新闻与媒体研究学院教授Amy Schmitz Weiss首次提出了“空间新闻”这一概念,认为“空间新闻不仅仅是使用定位技术,也是关于理解空间和场所如何为用户创造意义”,即,考究空间与地方要素何以影响新闻故事。

从文章内容来看,首先作者明确指出,她指称的空间是微观意义上的,即指称具体的位置、物体或生产场所单就概念本身而言,这一说法并不新鲜因为历史上的知名学者已经把空间意义阐释得相当全面、细致而透彻但是,其有新意的地方就在于,她提出将传统的位置、场景等空间要素数字化智能化,并将其植入新媒体新闻中,强调新闻内容的可视化。

笔者认为,“空间新闻”的提出,意味着在实现“用时间消灭空间”基础上的“空间”观念转向,这是技术变革、现实需求变化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首先,从当前媒介技术发展情况来看,VR、AR、MR的诞生推动了偏倚“空间”要素的“空间新闻”的诞生和发展。

关于VR(虚拟现实)的概念,目前新闻学界尚未有明确的定义,有学者认为,“VR技术的核心特征可以归纳为‘3I’即: 沉浸(Immersion)、互动(Interaction)和想象(Immigration)”。

[4] 2015年,美国广播公司(ABC)开通了新闻栏目“ABC News VR”,并在网页上写道:“ABC News VR将新闻叙事带到另一个高度虚拟现实新闻将推开一扇让体验者任何时间即刻到达任意地点的无边界的门”。

该栏目的第一个VR报道地点在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报道呈现的现场情景,让人们得到“亲临叙利亚战区”的浸入式体验事实上,全世界的各大新闻媒体也都在建设自己的VR新闻团队2016年 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30周年,各大媒体走进乌克兰,重访切尔诺贝利,采访幸存者,呈现三十年前的灾难。

为了强调现场感,许多媒体采用了AR技术,其中,中国的网易采用VR报道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30周年,同时还引入了H5技术AR(增强现实)是对VR技术的加强,“通过引入多层次的数字信息,对真实事物进行丰富与完善,从而实现虚拟与现实之间‘实时的无缝接合’”[5]。

MR(现实混合)是“把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合成在一起,产生一个新的环境,使之形象化,物理和数字对象共存,实时地交互混合现实不仅发生在真实世界或虚拟世界,而且把现实和虚拟现实融合到了一起,借助于沉浸技术包容了增强现实和增强虚拟”[6]。

之前的VR设备,更多是仅为使用者提供虚拟内容,互动的性质大多依附于应用场景本身(如游戏、电影);但MR的出现,能支持用户体验身临其境的“操控”,即能用镜头拍出第一身的照片和影片,让用户感到可以随时随地回味跟家人、爱人的相处时光,令现实与虚拟模糊化,把两个世界融于一体。

[7]这些新技术的发明和普及,为空间新闻的生产和传播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其次,全球新闻业发展情况推动了“空间新闻”实践的发展2023年路透新闻研究院发布《新闻、媒体和技术趋势及预测》报告指出:“纸质媒体方面,由于印刷成本上升和报刊分销网络削弱,2023年将会有更多报纸停止每日印刷,削减版面,甚至完全转向在线发布。

广电媒体方面,受受众新闻疲劳和流媒体竞争的影响,路透新闻研究院认为广电媒体可能首先面临裁员问题特别是在流媒体迅速发展的当下,广电媒体的线性传播方式和主要依靠广告的盈利模式受到挑战数字媒体方面,BuzzFeed 将裁员180人,Morning Brew 将裁掉14%的员工。

由于 Facebook 和 Twitter 正在调整转型,一些数字媒体发现,来自这些大型社交媒体平台的流量下降,这进一步增加了其压力,尤其对那些已经十分依赖社交媒体分发报道的机构而言,情况更加糟糕”[8]。

处于艰难境地的国际传媒巨头都在想方设法改善自己的处境例如,Apple、Meta等跨国集团在努力开发强调视觉效果的新技术产品头戴式显示器(头盔)头戴式显示器结合跟踪系统使得沉浸容易实现,推动了虚拟现实的发展。

2023年,Apple在全球软体开发者年会上推出Vision Pro AR头戴式装置此装置强调沉浸感和虚拟互动,用户除了能透过装置的扩增实境AR(即早年大热游戏Pokémon GO所使用的技术),在现实世界把虚拟的人与物呈现在眼前,并通过悬浮视窗进行互动,也可以让用户从现实世界进入VR,瞬间在熙来攘往的都市中投身宁静舒适的湖边。

[9]开发商期待这种强调视觉效果的智能化产品能于短期内进入企业市场,有更多元化的应用后,再逐步普及到大众消费市场最后,从受众需求来看,当远距离传播的时间问题已经解决,人类的需求又发生了新的变化,人们不再满足于瞬间可达的抽象信息的分享,在保证信息“即时”的前提下,同步分享信息现场的实貌,成为当前人们新的渴望与需求。

根据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3年6月,我国移动互联网累计流量达1423亿GB,同比增长14.6%;移动互联网应用蓬勃发展,国内市场上监测到的活跃App数量达260万款,进一步覆盖网民日常学习、工作、生活。

即时通信、网络视频、短视频用户规模分别达10.47亿人、10.44亿人和10.26亿人,用户使用率分别为97.1%、96.8%和95.2%网约车、在线旅行预订、网络文学等用户规模分别增长3492万人、3091万人、3592万人,增长率分别为8.0%、7.3%和7.3%,成为用户规模增长最快的三类应用。

在即时通信技术的基础上,网络用户喜好和习惯的上述变化,将为追求视觉效果的空间新闻发展提供新的目标市场基于以上讨论,笔者认为,在当前业已实现“用时间消灭空间”的前提下,媒介传播技术的不断突破、全球新闻业的发展瓶颈、受众新的需求变化等现实因素,是推动“空间新闻”兴起的外在条件。

反之,如果没有“用时间消灭空间”这个时间性的前提,“空间新闻”是难以想象和成立的传播时间和空间是辩证统一的存在关系在马克思唯物史观视野中,时间可以转化为空间,空间也可以转化为时间,“无限时间内宇宙的永远重复的连续更替,不过是无限空间内无数宇宙同时并存的逻辑的补充——这一原理的必然性,就是德莱柏的反理论的美国人脑子也不得不承认了”[10]。

通过实践活动,人们在空间中发现时间的历史,并在空间发展中加速或延缓活动的时间进程马克思指出:“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11]恩格斯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时间中的存在和空间中的存在同等重要,所以,坚持时间无限的同时也要坚持空间的无限,反过来也是同样道理。

也就是说,时空的主体是人,通过将全部的生命时间用于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来换取人类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时空作为人的活动过程的结果,反过来又影响和制约人的活动时间和空间的关系随着历史阶段的不同而表现出质的不同。

在自然依赖性的社会形态中,空间范围狭小,时间节奏缓慢,“最原始的物物交换形式是以劳动作为商品实体和劳动时间作为商品尺度为前提的”[12]在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社会形态中,由于“美洲和环绕非洲的航路的发现,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

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资料和一般商品的增加,给予了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未有的刺激,因而也就促进了崩溃着的封建社会内部所产生的革命因素的迅速发展”[13]加之交通革命带来的世界交往体系的形成、空间拓展、时间节奏加快,同时,资本不断增殖的本性要求“用时间去更多地消灭空间”,通过缩短时间的方式消除空间上的某种障碍,世界变得越来越小。

在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中,空间进一步扩展,时间,尤其是自由时间的重要性将进一步显现劳动摆脱谋生的手段,使自由创造活动成为生命第一需要,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尽管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的人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还是会增加。

因为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那时,财富的尺度决不再是劳动时间,而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以劳动时间作为财富的尺度,这表明财富本身是建立在贫困的基础上的,而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只是在同剩余劳动时间的对立中并且是由于这种对立而存在的,或者说,个人的全部时间都成为劳动时间,从而使个人降到仅仅是工人的地位,使他从属于劳动”[14]。

从当前传播技术发展状况来看,人类大约正处在从第二阶段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社会形态向第三阶段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的过渡时期“用时间消灭空间”在传播技术上已经得到实现,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传播空间的作用将得到凸显并进一步增强。

在人工智能时代,作为传播要素的时间和空间始终缠绕在一起,两者之间仍是辩证统一的存在关系首先,在信息瞬间可达、影像即时可见的网络世界,由于传播条件的改善,单个商品的流通成本得以降低,但通过虚拟空间把视觉化新闻产品运送到目标市场,仍要消耗必要的费用(比如流通费用),这些费用是商品成本的一部分。

而时间的意义就在于,传播技术的突破,拓展了市场空间,缩小了流通时间,快速传递的影像信息大大减少了由于空间距离的遥远和信息不通畅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减少了网络体验失败的用户的流失其次,在同一历史条件下,不仅是传播技术有了突破和发展,新闻生产技术也是在同时提高的,它使相同时间内的新闻产品数量越来越多。

增多的产品总要有更大的销售市场,如果恰恰此时的传播技术为市场空间的扩大提供了可能,那么刚刚缩短的流通时间会因市场空间的再扩大而重新延长市场空间规模越大,需要自身发展的生产能力就越高,来自其他地区或国家的新闻产品也就越多。

这样,同一市场上就可能充斥着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商品种类,也会带来另外一种情况,即同一空间的新闻产品的激烈竞争,为了解决这个新增加的问题,又将面临着新一轮的市场空间的扩大因此,传播技术并不是万能的,它在化解时空矛盾的同时,也在制造新的矛盾。

传播技术的改进大大缩短了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时间,这些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使信息到达更远的市场空间,然后,市场空间的半径继续扩大,促进新一轮传播技术的继续更新在人工智能时代,网络空间的扩大与产品传播时间的缩小之间仍然会产生新的矛盾,网络空间中的市场距离本来是通过传播技术大大缩小,但是,反过来,传播时间的缩短又带来了激烈的市场竞争,结果又一次促进了新的网络空间的开拓,如此循环往复,有力证明了传播“时间”与“空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辩证关系。

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2][3][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21,538,157.[4][5]史安斌,张耀钟.虚拟/增强现实技术的兴起与传统新闻业的转向[J].新闻记者,2016(01):34-41.

[6]顾君忠.VR、AR和MR——挑战与机遇[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8(03):1-7+14.[7][9]混合实境——A Different Kind of Reality信报财经新闻[N].2023-07-19(B04).

[8]尼克·纽曼.2023年全球新闻业展望[J].刘沫潇, 编译.青年记者,2023(03):103-104.[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61.[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61.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467.[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0.本文引用格式参考:王晶.论传播“时间”与“空间”的辩证关系[J].青年记者,2023(18):12-15.